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8的文章

第2章 非暴力抗議及說服的方法(2)(3)(4)(5)(6)(7)(8)《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

( 2 )第二章   非暴力抗議及說服的方法《展現民力 --- 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 第二章   非暴力抗議及說服的方法          這類行動包括很多種方法,大多是和平抗議或試圖說服的象徵性行動,這些行動有時不侷限於言詞的表達,但是不構成不合作或非暴力干預。           這類行動,讓行動者表示對某些事物的反對或支持。非暴力行動也能用來表達深刻的個人感受或道義譴責。行動的目的,可以是經由引起注意及獲取支持而導致對方接受改革,也可以是經由與大眾、旁觀者或第三者的溝通而獲得對改革的支持。另一種目的是導引受害群眾採取行動,維護他們自身的權益。  

第1章 前言(1)--《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

( 1 )第一章 前言 -- 《展現民力 --- 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 第一章   前言         非暴力行動的方法,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逐條羅列並加以分類,有助於我們對非暴力技術本質的瞭解。有了這一張清單,行動者在選擇方法時,可以少費很多心神。同時,對方若能稍微明瞭非暴力行動者的方法,或許可以減少他的神經質和激烈反應。  

非暴力實踐者---王康陸

非暴力實踐者 --- 王康陸簡介 一、 台獨聯盟「永遠的秘書長」 --- 王康陸 王康陸( 1941 年 1 月 4 日 —1993 年 10 月 12 日),台灣獨立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長期擔任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秘書長且事必躬親,被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稱為「永遠的秘書長」,在一次離奇車禍中過世。原籍台中州鹿港街(今彰化縣鹿港鎮),出生於中國北京市。

<咱台灣見面!--- 懷念王康陸先生> 江蓋世

<咱台灣見面! --- 懷念王康陸先生>    江蓋世 文/江蓋世 一陣鈴響,我抓起了電話。 「王康陸昨晚發生車禍,他走了。」 時間是早上十點,外頭艷陽高照,但是,朋友的一通電話,瞬間叫我眼前一片黑……。

(0)《非暴力的方法與實例 王康陸著》再版序 王鄞美珠

《非暴力的方法與實例   王康陸著》再版序 ---- 王鄞美珠         王康陸的一生為台灣的民主化及獨立建國用真多心神時間,親身打拼,至終不變。他是“愛與非暴力抗爭”的提倡者,也是實行者。   這本書在 1991 年初版時,台灣的政治環境與現在不同,惡法–刑法 100 條–仍存在。官方可用此惡法加罪於任何有理想有遠見的台灣人。黑名單阻止數百旅居海外的台灣人回國,包括康陸在內。無奈中,他於 1991 年十月,在旅居美國廿六年後,“翻牆回鄉”。十月廿日他公開在台北海霸王餐廳演講,宣揚用“愛與非暴力抗爭”的原則來建立新的國家。講完後當場被鎮暴部隊包圍,康陸要求在場的鄉親不要用暴力反抗,而他也平靜地被捕,在土城看守所坐牢七個月。

7《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13)(14)

圖片
(13) 從獨裁到民主 -- <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 --- 張以忠訪談江蓋世>   (13)  1987年12月25日 推動國會全面改選,群眾非暴力抗爭,火車被迫停駛。_邱萬興攝影 (14)2008年12月7日 野草莓學運,為人權出殯,實踐非暴力抗爭。_邱萬興攝影 (13) 從獨裁到民主 張以忠:那最後談到,有一種說法認為,非暴力抗爭是以極權或是威權政體為背景及對象,像 Gene Sharp 就有一本書,書名就叫作《從獨裁到民主》,那意思就是說,你用非暴力抗爭的方式去對抗獨裁或威權政體,可以讓這樣的環境過渡到民主的政體,所以,這句話背後有這樣的預設,那 Gene Sharp 也沒有告訴我們,在民主政體之後,非暴力抗爭可以有什麼樣的著力點,也就是說,在民主政體中,非暴力抗爭可能沒有讓它得以發揮的環境,不知道您對這個有什麼樣的看法?

6《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11)(12)

圖片
  (11) 甘地精神<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 --- 張以忠訪談江蓋世>   (11)19870612江蓋世身著「甘地精神」綠背心,立法院大門口鎮暴警察前靜坐。_邱萬興攝影 (12) 2014年3月30日 太陽花學運,學生高度運用社群網站,組織動員。_邱萬興攝影 (11) 甘地精神 張以忠:對,是相對而言。那您認為,如果台灣的抗爭相較起來是溫和許多的話,那其實現在台灣,我自己認為,非暴力抗爭在台灣還是有一點陌生,那您認為是這樣嗎? 江蓋世:如果你是問第二個問題,第二小題那邊,如果你不同意……非暴力抗爭在台灣推行困難重重的原因,這個問題我是保留,所謂保留是說,我不認為困難重重,我只認為有困難,但不會永遠「困難重重」。我應該怎麼解釋呢,我想就從我那件「甘地精神綠背心」,來現身說法。我那時候為了要做非暴力抗爭,事實上我先做廣告學研究。我去讀幾本的廣告學專書,我去研究廣告行銷個案,因為我當初設定的目的就是,要廣大的台灣人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請他們支持我們,請他們站在我們這邊。

5《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9)(10)

圖片
(9) 1990年江蓋世印度之旅,蒐集甘地非暴力資料,圖為著名雕像,甘地領導人民反抗英國統治的「食鹽長征」,江蓋世於雕像前留影。 (10) 2009.11.8人民作主運動,千里苦行,爭取台灣社會廣大的第三者支持。_邱萬興攝影   (9) 出國研究 -- <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 --- 張以忠訪談江蓋世> (9) 出國研究 今日檢討,平面大幅報導「士林官邸」那場示威,其實對雙方都有好處。對國民黨而言,好處就是,他們用這樣來證明蔣經國是真的,你看「我也是台灣人」,這群人膽敢聚眾行進向我示威,我沒有對他們怎麼樣啊。對反對人士而言,好處就是,讓台灣人民得知,原來現在的統治者蔣經國,是可以公開挑戰的,挑戰者的下場,是不一定會被抓的。所以,非暴力抗爭最大的價值在於,不是嘴巴非暴力,而是能爭取廣大的第三者,因為你這樣做,他會覺得很安心,很安心他就進來,縱使他會跟著你受害,或跟著你受難,或跟著你受到打擊,因為他認為站到你這邊的話,他理性思考裡面,認為這是好的價值。

4《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7)(8)

圖片
  (7) 「我也是台灣人」 -- <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 --- 張以忠訪談江蓋世> (7)1987年上半年,蔣經國雖然說出「我也是台灣人」,當年7月15日也宣佈解除台灣戒嚴,但是,依然將蔡有全,許曹德以叛亂罪起訴。相片中為1988年反對運動人士,群聚法院,聲援蔡許案。邱萬興攝影 (8) 19870611江蓋世等人率領群眾,進軍士林官邸,白天走到黑夜,拜訪蔣經國,要求台獨思想自由,遊行隊伍前進士林受阻,鎮暴警察團團圍住,江蓋世靜坐宣傳車上__邱萬興攝影 (7) 「我也是台灣人」 張以忠:嗯,很不尋常。 江蓋世:當初剛好有一個自立晚報的記者,他帶了一台錄音機,就把我跟蔣延遠的對話,全文刊出來。那我不厭其煩的講這些,事實上這可以當作一個很難得的教案,那這樣的教案,事實上,我相信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後來研究處理群眾事件時,可能會用這個當作教案來研究。 我把這一段傳過去。

3《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5)(6)

圖片
  (5) 一張海報 -- <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 --- 張以忠訪談江蓋世>   (5)19870610江蓋世、蔡文旭、陳明秋等人率眾由立法院走到總統府博愛特區,創下台灣戒嚴時期,示威民眾直接走進博愛特區遊行的先例。邱萬興攝影 (6) 1987年6月11日江蓋世等人,率眾遊行,長途走向士林官邸拜訪蔣經國,要求台獨思想自由。遊行隊伍走上忠孝東路復興橋上,詹益樺左手撐著一個笨重的音響喇叭,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進軍士林官邸_邱萬興攝影。 (5) 一張海報 張以忠:可能也跟您當時候,並非握有一些資源有關嗎?因此很難像當時黨外公職明星那樣號召一大群人? 江蓋世:那應該是不一樣的事情,那時候的選舉,當然可以累積很多的資源,可是你在那個時代,當我們嘴巴講台獨是叛亂犯的時候,你想你可以累積多少群眾?而我們那群人,我們所講的是「主張台灣獨立的自由」,後來是「台灣獨立」運動。我剛開始走,往前推估是從 1986 年,全島推動 519 綠色行動,一直走到 1992 年,直到我第二度被抓,刑法 100 條修正了,然後我們無罪出獄, 1986 年到 1992 年,整整走了 7 年,事實上不是很晚,已經走了很快,整整 7 年,台灣的法律最後才確立台獨無罪。

2《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3)(4)

圖片
  (3) 我看《甘地傳》 -- 《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 --- 張以忠訪談江蓋世》   (3) 《甘地傳》封面。1988年9月13日,江蓋世進土城看守所孝一舍時,管理員依照規定,檢查這本甘地傳,例行檢查後,就在封面,寫下江蓋世當年人在所內的編號1698_遠景傳記文庫,1985年出版 (4)1989年5月19日 鄭南榕捍衛論自由,自焚而死,圖為出殯當天,隊伍走到總統府廣場前。邱萬興攝影 (3) 我看《甘地傳》 張以忠:您剛剛有提到, 80 年代,您認為環保運動、民進黨等……,他們走上街頭喊了和平、理性,就您看來,如果是以一個 range 來看的話,他們也算是非暴力抗爭,不過,在您的自傳裡面有提到,您那時候在 86 年、 87 年主張言論自由、反國安法,那時候您走上街頭或是靜坐的時候,您有提到,在那個年代講非暴力是很陌生的,是一般大眾、甚至那時候的街頭運動者、那時候的黨外知識份子,對非暴力很陌生,那就表示,在您的認知裡,應該也覺得甘地、金恩、梭羅以降的非暴力抗爭知識系譜,會跟一般非暴力的口號、和平理性的口號不太一樣吧?

1《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1)(2)

圖片
(1) 1989年10月10日勇敢的台灣女子,非暴力靜坐,聲援陳婉真「有路無厝」抗爭。邱萬興攝影 (2) 1986年5月19日,台北市龍山寺「五一九綠色行動」,江鵬堅(前排中)、鄭南榕(第二排右一)等數百名全國黨外人士,遭警方團團圍住,皆靜坐在龍山寺鐵門內廣場。相片引自「綠色年代」193頁,湯金全提供。 (1) 非暴力抗爭 -- 《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 --- 張以忠訪談江蓋世》 (1) 非暴力抗爭 張以忠:我想先請教您有關非暴力的看法,非暴力抗爭就字面上的解讀,非暴力這三個字應該算是最核心的內涵,但是一般的社會運動上街頭,他們同樣也會呼喊和平非暴力的口號,您認為非暴力抗爭跟一般的社會運動,他們上街頭呼喊和平非暴力的口號,他們的差別在哪?也就是說,非暴力抗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它跟一般的和平非暴力口號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

1.2 張以忠碩士論文《台灣非暴力抗爭的歷史考察》介紹

(1.2) 張以忠碩士論文《台灣非暴力抗爭的歷史考察》介紹 姓名: 張以忠( Chang Yi-Chung ) 碩士論文《台灣非暴力抗爭的歷史考察》 (論文出版年 2013 年 1 月) 學經歷: 世新大學新聞系學士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目前擔任財經記者 論文介紹 :   街頭抗爭長久以來不斷面臨關於群眾路線一連串的老問題:要維持和平還是採用暴力?激情的群眾如何非暴力?暴力就是不好的嗎?本研究是以下列發想做為起點:不論抗爭訴求為何、是否標舉和平做為前提,當社會抗爭者走上街頭,必然面臨抗爭運動引發暴力的可能性。這是因為,抗爭運動者並非是用精密的程式所寫成,在面對挑釁時,或是警民在拉扯過程中,往往會控制不住而引發流血暴力。而「暴力」在媒體、輿論的過度渲染下,使運動被貼上暴力的標籤,反而會讓抗爭訴求失焦。

1.1 訪談大綱--《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張以忠訪談江蓋世》

(1.1) 訪談大綱 -- 《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 --- 張以忠訪談江蓋世》 訪談者:張以忠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撰寫 : 台灣「非暴力抗爭」的考察 受訪者:江蓋世 訪談日期: 2012.05.01 (二)下午 2:00 ~ 4:00 線上訪談 訪談大綱 一、   街頭運動與非暴力抗爭 (1) 非暴力抗爭就字面上的解讀,「非暴力」應該是最核心的內涵,但一般的社會運動上街頭同樣也呼喊「和平、非暴力」的口號,您認為非暴力抗爭與一般社會運動的和平訴求差別在哪?非暴力抗爭的獨特之處為何?它為何有效? (2) 承上, 1980 年代末,在社運場域和政治運動中,如環保運動、民進黨 1 、台獨聯盟……等,紛紛由於 80 年代初激烈的自力救濟風潮、社會對街頭暴力的不安,逐漸強調「和平、理性」的街頭抗爭做為「前提」,您認為這算是非暴力抗爭嗎?如果不算,那您是如何看待 80 年代中後期社運運動場域的「和平、理性」訴求?

0《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前言&目錄

(0) 前言 & 目錄 -- 《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 --- 張以忠訪談江蓋世》 前言 一、 2012 年春天,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張以忠同學,來信給我,說他在撰寫碩士論文,名稱是《台灣「非暴力抗爭」的考察》,他希望訪問我,並附上邏輯嚴謹,發人深省的訪談大綱,我看了之後,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訪。我們就約定了 5 月 1 日下午 2:00 ~ 4:00 ,兩人透過 SKYPE 線上訪談。訪談逐字稿,由張以忠整理,約三萬多字。 今年,我將訪談稿全文重新編輯,以《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 --- 張以忠訪談江蓋世》的名稱,分成 14 章節,部落格連載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