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8的文章

第六章 非暴力的影響 (23)

圖片
第六章   非暴力的影響 ( 23 ) 《展現民力 --- 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 《上篇》 江蓋世 1989 年,東歐及中歐爆發民主革命浪潮。其中,羅馬尼亞則不幸淪為流血革命。當時羅馬尼亞軍方眼看大勢已去,便倒戈轉向,站在人民這邊,而向忠於西奧塞古的安全部隊開戰。羅馬尼亞共黨領袖西奧塞古( Nicolae Ceausescu )與其妻子艾蓮娜 (Elena Ceausescu) ,逃亡途中被捕, 1989 年 12 月 25 日聖誕節當天,遭到槍決,結束了長達 24 年的獨裁統治。相片來源 _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9/Romanian_Revolution_1989_1.jpg 非暴力革命,就是人民在革命的過程中,學習行使自己的權力,以改變現狀,而後他們才有能力控制新政權。人民不應期待英雄豪傑來拯救他們,而是他們自己來拯救自己。革命前,人民學會開車,革命後,人民自己開車,這才是民主。   暴力革命,很難還政於民    打著人民旗幟革命,革命成功後,應給予人民真正的權力。但是,暴力革命後建立的政權,在革命之前,權力掌握於革命團體的領導階層,而革命的過程中,人民又無法實際的參與決策權,無法有效的控制領導階層,那麼,我們很難期盼,這樣的革命團體成功後,真的會還政於民。   暴力革命成功後的政權,將來維持這個政權,往往也是靠著暴力,來對付外來的敵人或內部的反對者。   在這樣的環境,統治者與人民認為暴力就是解決紛爭的唯一手段。同時,科技愈是文明,統治者這一方擁有現代化的槍砲彈藥、現代的通訊、精良的警察裝備、交通運輸、電腦檔案……等,如同喬治歐威爾筆下的《一九八四》,老大哥控制了人民一切的生活。另一方面,人民與統治者相較,手中所握有的資源有限,在暴力競技場上,人民往往處於劣勢,人民無法有效的控制統治者,這種結果,也否定了革命所追求的民主自由的崇高目標。 12           非暴力運動的組織型態,是由下而上的結構︰ 領袖的產生,是由下而上的產生;領袖的地位,不是永遠不變的,他的地位,隨時可以被人民撤回;領袖的權力,不得獨攬,而是分散在各級組織,而這些組織,成員得分享決策權。 也許

第六章 非暴力的影響 (22)

圖片
第六章   非暴力的影響 ( 22 ) 《展現民力 --- 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 《上篇》 江蓋世   20 世紀,世界各國,以暴力手段推翻舊政權的,常常也要以暴力手段來維持新政權,俄國列寧( Vladimir Lenin )、史達林( Joseph Stalin )等人,所建立的布爾什維克獨裁政權,即是歷史上著名的例子。 相片來源: http://www.history.com/images/media/slideshow/cold-war-communist-leaders/joseph-stalin-and-vladimir-lenin.jpg 「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情形最糟,革命之後,爆發了一場血腥內戰,再來就是史達林統治的恐怖時代,而布爾什維克所建立的現代蘇聯體制,卻是一個沒有經濟正義的獨裁體制。 ----- 勞勃西萊 (Robert Seeley) ,《非暴力手冊》 一種生活方式 非暴力不但是人民對付不義統治者可以使用的有效「武器」,非暴力也是一種符合民主原則的生活方式。   如果在一個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也好,團體與團體之間也好,民族與民族之間也好,種族與種族之間也好,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好,都習慣於使用非暴力,來解決彼此間的糾紛,那麼,一定可以減少這個社會的暴力衝突或血腥戰爭。           非暴力是用說服、感化、撤回合作、尋求友誼與諒解……等方式,來使對方答應我們的要求,或雙方達成妥協,以改變現狀。如果一個社會的政治文化是非暴力的,那麼,這種社會的雙方,一定比暴力瀰漫的社會來得和諧,更符合民主原則。          在金恩眼中,非暴力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境界,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他說︰ 「無可否認的,非暴力真正的含意,並不是一種策略,只是把它拿來當作權宜的手段而已;非暴力絕對是一種生活方式,在這種方式下,人們生活的言行,都依照內心道德的要求去做。可是,即使有人把非暴力當作一種權宜手段,那也無妨,至少,他樂於採用非暴力的策略,也算踏出了第一步。因為,只要他現在這麼做,將來他就非常有可能把非暴力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了。」 5   領袖角色的改變            非暴力改變了傳統的領袖角色。 提到了領袖

第六章 非暴力的影響 (21)

圖片
第六章   非暴力的影響 ( 21 ) 《展現民力 --- 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 《上篇》 江蓋世 第六章   非暴力的影響 1980 年代,一位勇敢的台灣女子,獨自靜坐在一排鎮暴警察面前,詮釋「我有權坐在這兒」的非暴力實踐哲學 _ 邱萬興攝影 人民害怕統治者,是因為人民沒有信心,他們沒有槍砲彈藥對付對方的武裝部隊,沒有有效方法對付情治系統的精密科技。人民愈是沒有信心,統治者愈是能有效的控制人民。              當抗爭的個人或團體採取非暴力行動改變現狀後,改變的結果有下列三點值得探討︰       (1)    非暴力對抗爭者本身產生了一些效果;     (2)    非暴力改變了領袖的角色;     (3)    非暴力使權力重分配,更符合民主原則。   敢說,也敢站出來 非暴力不是清談的理論,而是一套實踐的行動哲學。   以前,你只是敢怒不敢言,更不敢站出來,走上街頭,抗議不義。   非暴力是積極的、主動的,它將使你掙脫無力感的束縛,採取直接的行動,要求改變現狀。            這種心理狀態的轉變,下面這段話描述的相當生動︰       「你不要光說,『我有權坐在這兒』,而應該實踐這項真理––你就去坐下來;       你不要光是抱怨,『我們都是這家店的顧客,可是我們的人根本沒有機會在這兒找到工作,這是太不應該了』,而應該抵制他們,拒絕進去買東西;       你不要光是批評,『我不要戰爭』,而應該拒絕穿上軍裝; 你不要光是說,『軍隊所使用的燃燒彈實在太可怕了』,而應該拒絕向政府繳稅,以表示你不願把公家的錢花在這種可怕的武器上。」 1   非暴力就是要把你私下的抱怨、批評與憤怒化作公開的抗爭行動,以改變那應該改變的現狀。   組織人民,分享權力    非暴力還有一個效果,那就是它改變了一項傳統的價值觀念︰「期盼英雄豪傑,帶領我們,脫離苦海。」   非暴力行動者,他們要組織人民,挑戰當權者。他們並不是要創造神話英雄,叫人民跟著英雄的腳步前進,他們的眼中,人民是主體,唯有人民從舊體制得到解放,人民在抗爭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力,那麼,抗爭過後,或革命之後,人民才

第五章 展現的力量(20)

圖片
第五章   展現的力量( 20 ) 《展現民力 --- 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 《上篇》 江蓋世 克勞塞維茨( Carl Von Clausewitz , 1781 年- 1831 年),普魯士將軍,軍事理論家,著有《戰爭論》,他詮釋戰爭,最廣為人知的定義是:『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他曾說過,打戰時,無論如何,一定要留一條後退的路。相片來源: http://balochinterest.files.wordpress.com/2010/01/n066p131.jpg 甘地說:「睿智的將軍絕不會把自己弄到全軍潰敗的地步。如果有一個據點根本就守不住,他會選擇適當的時機,作有秩序的撤退。」 撤退與妥協 非暴力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條主義,它雖鼓勵承受苦難,卻不鼓勵飛蛾撲火;它雖強調無畏無懼,勇往直前,卻不排斥跟對方談判,甚至在次要的地方略作妥協。   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茲曾說過,打戰時,無論如何,一定要留一條後退的路。他又強調,當你的部隊一部份正在進行苦戰,一定要保留另一部份後備力量,這樣才能向敵人繼續不斷的施加壓力。 14   可是,非暴力行動者不是要犧牲受苦,以喚醒廣大的第三者嗎?遇到鎮壓,就想撤退,豈不自相矛盾?   沒錯,非暴力行動者要犧牲受苦,但並不是要把所有的實力孤注一擲,也不是用僵硬的教條自綑手腳,而沒有靈活的戰略及戰術運用。   甘地說過︰「當你有備而應戰時,承受鎮壓,才有益處。」 15 他的意思是,非暴力行動者與參與者,受苦犧牲有一定的極限,超過了這個極限,依然不撤退,以保存實力,還死命的延長抗爭,這樣的抗爭,對運動本身並沒有好處。           甘地並不認為撤退是件丟臉的事情,反而認為,在適當的時機,暫時撤退,是睿智的決定,他說︰ 「睿智的將軍絕不會把自己弄到全軍潰敗的地步。如果有一個據點根本就守不住,他會選擇適當的時機,作有秩序的撤退。」 16   兩國交戰,戰勝國也許耗盡了元氣,那種勝利,並不是真正的勝利。同樣的,一場非暴力抗爭中,統治者動用了龐大的軍警,使用了殘酷的鎮壓手段,抗爭者抓的抓、關的關、傷的傷、死的死,表面看來,統治者贏了,而抗爭者不支撤退,抗爭者輸了。但實際上,殘酷的鎮壓可能更增加抗爭者的意志,也引起廣大的第三者更多

第五章 展現的力量(19)

圖片
第五章   展現的力量( 19 ) 《展現民力 --- 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 《上篇》 江蓋世 東德共黨領導人何內克( Erich Honecker , 1912 年- 1994 年), 1980 年代,蘇聯戈巴契夫高唱改革,何內克拒絕跟進, 1989 年,東歐民主浪潮來襲,東德人民走上街頭,何內克內失民心,外失奧援,終於垮台。他曾逃亡到俄國,但遭引渡遣返德國受審。何內克因罹患癌症,而遭釋放,後來,流亡智利,肝癌去世,終年 81 歲。 相片來源: http://www.flickr.com/photos/42311564@N00/2924519805/sizes/o/in/photostream/ 統治者的軍警面對暴力抵抗,往往能毫不留情的加以鎮壓,但面對非暴力的抵抗,常常會使軍警軟化,無法徹底執行上級的鎮壓命令,甚至臨陣倒戈,加人民眾的行列。   瓦解            非暴力不但能「強制」統治者低頭讓步,甚至可以導致統治者「瓦解」。   「強制」與「瓦解」兩者情形相同的地方是,統治者對非暴力行動者再也沒有鎮壓的能力了;而兩者不同之處是,前者,統治者還保有名位,還保有現存的體制,只是不能運作而已,但後者,卻是統治體系整個崩潰瓦解,非暴力行動者想找個談判的對象也沒有了。   一九一七年,俄國「二月革命」就是最典型的崩潰瓦解的例子。   雖然「二月革命」是一場暴力革命,但根據史實,我們可以發現在整個革命過程中,有相當多的非暴力抗爭行動助長了革命的力量。   一九一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彼得格勒工人發動一場將近二十五萬人的罷工遊行。成千上萬的工人走上街頭。遊行隊伍與軍隊相遇,工人們不斷向軍人喊話,希望他們加入遊行的行列。當時,身處其間的布爾什維克領袖們也知道,一旦暴力事件發生,軍方便可逮住機會,名正言順的大肆鎮壓,因此他們也想盡辦法,維持非暴力紀律。   沙皇政府面臨洶湧工潮,竟下令軍隊向民眾開火,企圖遏止事態擴大。不料,那支軍隊竟然拒絕服從這道命令。當局再派援軍,想取代原來的那支不聽使喚的軍隊,可是,先後被派來鎮壓的軍隊都向民眾靠攏,而加入革命的行列。這一下子,彼得格勒軍區的指揮官卡巴洛夫將軍 (General S. S. Khabalov) 傻住了,他

第五章 展現的力量(18)

圖片
第五章   展現的力量( 18 ) 《展現民力 --- 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 《上篇》 江蓋世 2011 年 12 月 11 日,俄國爆發反政府示威集會,各個城市數以萬計的俄國民眾,冒著風雪,走上街頭,抗議執政黨選舉舞弊,要求普京下台,重新舉行選舉,並釋放所有政治犯。但是,這波全國性反普丁總理示威浪潮,並未累積到足夠的強度,當時的普丁總理老神在在,並未讓步。 2012 年 3 月 5 日,普丁總理贏得大選,第三度當選總統。早在 2008 年,俄國家杜馬(國會)已經通過憲法修正案,將總統任期,由原來的4年延長至 6 年,從 2012 年新當選總統,開始適用。 相片來源: http://s1.djyimg.com/i6/1112111313532519.jpg 「我們必須讓人知道,非暴力不單單是『人家打你右臉,你還伸去左臉給他們』這樣而已,在文明規範許可的範圍內,它還具有攻擊性。我們雖然無法使壞人改過向善,卻可以制止他繼續為非作歹。」 和解 以非暴力行動來迫使對方跟你「和解」,這裡「和解」的意思,跟我們平日所說的,兩造幹架之後,握手言和的「和解」,意義不同。   它主要的意義是,雖然對方並沒被非暴力行動者感化,但衡量各種因素,還是決定作了讓步。           什麼情況下,才會使對方向非暴力行動者尋求妥協呢?依金夏普教授的分析,有下列五種情況︰       ( 1 )當對方覺得,使用暴力鎮壓,相當不妥,有違人道精神,不如乾脆讓步;        ( 2 )當對方覺得,你們搞的非暴力抗爭,非常討厭,只要稍為讓步,就不會再來騷擾;        ( 3 )當對方覺得,若再鎮壓下去,自己內部的反對聲浪會愈來愈高,甚至軍警內部有叛變的跡象,這時,趕快讓步,可化解內部危機;        ( 4 )當對方覺得,若再任由非暴力行動者抗爭下去,如罷工、罷市等,將來經濟上的損失非常慘重,不如現在就讓步,以減少損失; ( 5 )當對方覺得,情勢演變下去,對自己愈來愈不利,與其將來敗得灰頭土臉,顏面盡失,不如現在就讓步,還可撿回一點面子。 6   這種「和解」下的讓步,跟「感化」後所作的讓步,兩者不同的地方是,後者是對方被感動了,而前者是對方並未受到感動,但礙於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