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訪談大綱--《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張以忠訪談江蓋世》
(1.1)訪談大綱--《非暴力思想的台灣實踐---張以忠訪談江蓋世》
訪談者:張以忠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撰寫:台灣「非暴力抗爭」的考察
受訪者:江蓋世
訪談日期:2012.05.01(二)下午2:00~4:00
線上訪談
訪談大綱
一、 街頭運動與非暴力抗爭
(1) 非暴力抗爭就字面上的解讀,「非暴力」應該是最核心的內涵,但一般的社會運動上街頭同樣也呼喊「和平、非暴力」的口號,您認為非暴力抗爭與一般社會運動的和平訴求差別在哪?非暴力抗爭的獨特之處為何?它為何有效?
(2) 承上,1980年代末,在社運場域和政治運動中,如環保運動、民進黨1、台獨聯盟……等,紛紛由於80年代初激烈的自力救濟風潮、社會對街頭暴力的不安,逐漸強調「和平、理性」的街頭抗爭做為「前提」,您認為這算是非暴力抗爭嗎?如果不算,那您是如何看待80年代中後期社運運動場域的「和平、理性」訴求?
二、非暴力抗爭與群眾
(1) 有人認為您的非暴力抗爭缺乏群眾,多半以個人靜坐的方式宣揚非暴力精神,這樣效果有限,請問您認同這樣的說法嗎?
(2) 您在1987年的「反國安法」的一系列示威抗議中,首次帶領群眾闖進博愛特區,您稱該行動是沒有組織、沒有計畫、沒有沙盤推演的臨時決定,並且,您害怕臨時組織起來的群眾會經不起挑釁而展開暴力反擊。而之後,您試圖闖士林官邸的行動中,也面臨到同樣的問題:「若有人蓄意挑釁,我們很難維持一貫的非暴力立場。2」請問,當時您的設想為何?如何解決非暴力與群眾之間的緊張關係?
(3) 承上,博愛特區、士林官邸在當時的威權體制中,象徵著某種不可侵犯的神聖性,您帶領群眾觸碰這些「禁區」也許更加容易引發流血衝突,請問您當時的考量是什麼?難道不怕爆發肢體衝突而被媒體、國民黨抹黑?
1 民進黨在1987年提出「民主進步黨黨員參與群眾運動準則」草案,明訂和平、非暴力的原則。
2 《我走過的台灣路》,第246頁。
三、其它
(1) 您在1991年與王康陸先生出版《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請問您是什麼時後到國外研究非暴力抗爭?當時的考量是什麼?這趟研究之行是否讓您對非暴力抗爭有了不同的想法?
(2) 您在《我走過的台灣路》有提到,非暴力抗爭在80年代的台灣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因此宣揚非暴力常常不被人諒解,可是有人認為,台灣跟歐美國家的抗爭比較起來,溫和很多,請問您贊同這樣的說法嗎?如果不贊同,那您認為非暴力抗爭在台灣推行困難重重的原因是什麼?
(3) 有一種說法認為非暴力抗爭是以極權或威權政體為背景及對象,在民主政體中非暴力抗爭並沒有讓它得以發揮的環境,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這種說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