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非暴力的思想淵源(6)


第二章  非暴力的思想淵源(6

《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上篇》 江蓋世

 
甘地外表瘦乾柔弱,但當他下定決心,要完成某件事情,卻有鋼鐵般的意志力。相片來源Mahatma Gandhi-- His life in Pictures

勇者與懦夫

在甘地眼中,懦弱膽怯,形同罪惡。因為他最反對人們拿非暴力來掩飾內心的懦弱。所以他主張,除了懦弱以外,別無選擇的話,他寧可人們訴諸暴力,反抗外侮。 

但是,這兒我們要注意一點︰甘地還提醒世人,這不是暴力與懦弱,魚與熊掌之間的選擇。他深信,反抗運動中,永遠有第三個選擇項,而且是高出其他兩項的,那就是––非暴力。 

甘地這個人,難能可貴的,是他懂得自我反省,坦誠相告。他雖斥責懦夫,卻承認自己從前就是一個怯懦的人︰

「懦弱的人,不會永遠那麼懦弱。你絕不會知道的,我年輕的時候,是多麼膽怯懦弱,可是,我想你一定會同意,現在的我已不是一個懦夫了。如果很多人都像我這樣,那麼,我們整個國家民族,就能一改往日懦弱的形象了。」12 

懦夫不配當勇者,除非他面臨打擊,心中不再膽怯。但是,勇者不一定要使用暴力;用暴力反抗的,稱不上勇者。我們再聽甘地進一步的說明︰

「你不能拿非暴力來當作懦弱的藉口,因為非暴力是勇者的最高道德。  
非暴力運動者,比那揮刀弄槍的人,須要更大的勇氣。懦夫的行為,與非暴力的精神,是完全相反的。」13 

甘地一面批評懦夫,也一面斥責行使暴力的人。用暴力來報仇,稱得上勇敢嗎?甘地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說︰

「你一旦遭到打擊,挺身報復,這總比唉聲嘆氣,任人擺佈來得好。可是,原諒你的敵人,卻是更高明的作法。因為,一個想要報復的人,他的內心是脆弱的,他害怕遭到對方傷害,不管他所害怕的,是真的會發生,或僅是胡思亂想的。」14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這一段︰甘地如何對那些推動印度獨立的撒提阿格拉哈運動者進行心理建設;如何把「非暴力」的精神武裝提昇到「面帶微笑,從容赴義」的道德境界。他說︰

「一個撒提阿格拉哈運動者,他必須隨時面帶微笑,接受死亡的挑戰;他不向對方報復,他也不懷恨在心。有些人誤解了撒提阿格拉哈,他們認為,那些撒提阿格拉哈運動者,只會乖乖的到牢裡報到,或任人挨打,除了如此,就沒別的辦法了。真是這樣的話,這種運動是沒法使印度獨立的。你們若要印度獨立,就必須學會這種寧可犧牲自我,而不殺害對方的藝術。」15 

我在這兒不厭其煩的引述甘地的話,並不是把甘地當作真理的化身,把甘地的話當成不可懷疑的信條。 

甘地生於一八六九年十月二日,卒於一九四八年一月三十日。他雖被尊為印度國父,但在人類史上,更重要的是,他是最偉大的非暴力實行家。可是,以我們今日的眼光來看他,他有些想法與作法,似乎相當可笑,如

         ––他三十七歲起立誓禁慾,從此禁絕肉體享受;
         ––他反對人工避孕;
         ––他反對工業化;
––印度發生天災地變,他解釋為神的懲罰。 

超凡入聖的政客

甘地是生於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他活著的時空背景,與我們不同,難免有上述這些似乎可笑的想法。但是,就闡述非暴力思想而言,他則是劃時代的人物。我們不能因他受限於時代環境背景,講了那些話,而抹煞其他的貢獻。 

有人曾開甘地的玩笑,說他是一位「搞政治的聖人」;甘地則回敬一句道︰「不,我是一位想要超凡入聖的政客。」 

有人把甘地當成活神,有人把他當成宗教家,有人把他看作道德家,更有人尊他為聖雄,印度民族運動的化身。可是,論到非暴力,我們不得不說︰他是一位洞察民心的政治策略家。他知道人民欠缺什麼,他更知道要給人民什麼。 

甘地投身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時,發現了一項事實,這是印度之所以長期被英國統治的主因︰印度人民不敢起來反抗英國。下焉者,心懷恐懼,而逆來順受,上焉者,走議會路線,走上法院打官司路線,走到倫敦請願路線。雖有少數知識份子奔走呼籲,但廣大的人民存有恐懼感,他們不知道從何使力,去反抗英國,他們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 

甘地深知這項致命傷,因此,他以非暴力思想進行心理建設,他要改變印度人民原有的價值觀念。 

首先,他告訴人民,不可懦弱,懦弱就是罪惡;寧可揭竿而起,也不可淪為無助的順民。 

但是,印度人民那來強大的武器對付大英帝國的軍隊呢? 

甘地再說,武裝抗暴,雖然勇敢,但是用非暴力抵抗的人,更勇敢;傳統的價值觀念上,以暴抗暴,可歌可泣,但甘地卻改變了這種觀念。以暴抗暴,不值得歌頌,因為他們的心,仍被恐懼盤佔,他們害怕受傷,害怕死亡,才拿起武器反抗。甘地強調,只有非暴力的反抗者,才是真正的勇敢,他不逃不躲,他不癱瘓無助,他堅強反抗,他視獄如家,視死如歸,他又心無怨恨,原諒敵人。 

甘地的這番主張,替手無寸鐵的印度人民找到了方向,也找回了信心。甘地的大規模非暴力示威運動,三番兩次迫使英國政府坐下來跟印度領袖們舉行面對面談判,這大大鼓舞了印度人民,原來,我們可以不用武器,也不必搖尾乞憐的請願,光靠非暴力,就可以產生迫使對方談判的力量。 

甘地給印度人民這項非暴力的武器,又替它取了個本土化的名稱「撒提阿格拉哈」,從而使人民易於接受非暴力,運用非暴力,而產生一股他們喪失已久的力量。 

雖然甘地曾自我解嘲為「政客」,但就宣揚非暴力,實踐非暴力這一點而言,我們不得不敬佩他的確是個高明的策略家––在那時的環境背景下,他教導人民,選擇了非暴力的英國統治者,面對甘地的非暴力F眾運動的挑戰,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有效的統治印度了。
 
甘地常說「神就是真理」,並以「真理的追尋者」自居。16但他畢竟是人,他無法找到所有的答案。他承認自己是不夠完美,他提出的非暴力主張也不夠完美,但他絕不放棄繼續追尋,繼續嘗試。 

甘地說︰「不管我的同胞接不接受我的建議,我都不會改變我的信念……有人批評,我是不夠完美的,我卻願意這種批評。」17 

但是,他又強調,要去不斷的嘗試「非暴力」︰

「一個撒提阿格拉哈的運動者,只要他有堅屹如山的非暴力信念,那麼,他就不必等到非暴力理論達到完美境界,才去找同志一起從事運動。」18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精華,並不在於他建立一套完美的理論,而在於他不斷追尋、不斷實踐的行動哲學。他曾說︰

「非暴力是不能光靠嘴巴的,你必須去實踐它。」19

附註: 

1  Henry David Thoreau, in Robert Seeley, THE HANDBOOK OF NONVIOLENCE, p.142  
2  Robert Seeley, THE HANDBOOK OF NONVIOLENCE, p.142  

3  Leo Tolstoy, in A.N. Wilson (ed.), THE LION AND THE HONEYCOMB--THE RELIGIOUS WRITTINGS OF TOLSTOY, pp.35-36
4  Leo Tolstoy, in A.N. Wilson (ed.), Ibid., p.90
5  Leo Tolstoy, in A.N. Wilson (ed.), Ibid., p.34
6  Leo Tolstoy, in A.N. Wilson (ed.), Ibid., p.89
7  Gandhi, in Raghavan Iyer (ed.),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WRITTINGS OF MAHATMA GANDHI, CIVILIZATION, POLITICS, AND RELIGION, p.111
8  Gandhi, in John Hick & Lamont C. Hempel (ed.), GANDHI'S SIGNIFICANCE FOR TODAY, p.26
9  Gandhi, in Thomas Merton (ed), GANDHI ON NONVIOLENCE, p.30
10  Gandhi, in Gene Sharp, GANDHI AS A POLITICAL STRATEGIST, p.137
11  Gandhi, in Gene Sharp, Ibid., p.137 
12  Gandhi, in Gene Sharp, Ibid., p.135
13  Gandhi, in Gene Sharp, Ibid., p.135 
14  Gandhi, in Gene Sharp, Ibid., p.136
15  Gandhi, in Thomas Merton (ed.), GANDHI ON NONVIOLENCE, p.49
16  Gandhi, YOUNG INDIA, 1921, in John Hick & Lamont C. Hempel (ed.), GANDHI'S SIGNIFICANCE FOR TODAY, p.238
17  Gandhi, in Gene Sharp, GANDHI AS A POLITICAL STRATEGIST, p.155
18  Gandhi, in Gene Sharp, Ibid., p.156
19  Gandhi, in Thomas Merton (ed.), GANDHI ON NONVIOLENCE, p.44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第7章 非暴力干預的方法(22)(23)(24)(25)(26)《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

第4章 經濟性的不合作方法--經濟杯葛(11)(12)(13)《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

非暴力實踐者---王康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