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非暴力的思想淵源(5)


第二章  非暴力的思想淵源5

《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上篇》 江蓋世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L.N.Tolstoy 1828年—1910年),非暴力思想家。
圖片來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6/L.N.Tolstoy_Prokudin-Gorsky.jpg


梭羅叫人照良心行事,拒絕遵守惡法,發展他的「民事不服從」理論;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則從基督教「不可殺人」的基本原則,發展他的「非暴力思想」。

托爾斯泰的非暴力思想

梭羅叫人照良心行事,拒絕遵守惡法,發展他的「民事不服從」理論;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則從基督教「不可殺人」的基本原則,發展他的「非暴力思想」。



一個基督教家庭長大的孩子,從小到大,可能習慣了大人們教他們的耶穌訓示,如「愛你的敵人」、如「不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如「假如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讓他打吧﹗」、如「不可殺人」……等。但是,長大之後,為什麼要穿上軍服,手拿武器,殺死敵人呢?為什麼明明是殺戮,卻要冠上「愛國」的美麗名詞? 

托爾斯泰幹過軍人,而且是個表現傑出的軍人。但後來他痛苦了,他後悔了,他不斷自我反省,為什麼要加入國家制度下這種殺人的行列? 

他反省道︰

「從小,大人就教我,耶穌基督是神,祂的話是神聖的,同時,又有人對我說,我也尊重國家制度,因為國家制度保護我的安全,才不會遭到壞人的攻擊。甚至有人強調,這些國家制度,也是神聖不可侵犯。……  
有人要我去幹軍人,因為幹軍人的話,我就可以去殺壞人。他們又說,我所加入的軍隊,是宣揚基督博愛精神的;可是軍隊殺人的行為,明明是基督教義裡面嚴加禁止的啊。  
從小到大,他們教我的,跟耶穌基督的話剛好相反︰人若傷我,我就幹回去;人若侮辱我、侮辱我的家庭、侮辱我的國家,我一定讓他們不得好死。」3 

他批評軍隊道︰

「我們都是兄弟,但國家卻付錢給人去殺人,去學習殺人的技術,去製造武器炸彈,去建造要塞碉堡。」4 

托爾斯泰進而主張,一個人不應該入伍從軍,去幹集體殺人的勾當,而又自我美化為「愛國」;人應該遵守耶穌基督的話,不可殺人,也不可屈服於世間的法律,參與以暴制暴的行列。這種拒絕服從不義的法律,反對以暴制暴,就是非暴力的思想。 

可是,個人何其渺小,國家何其強大,個人如何去抵抗國家的力量?違法抗命,遭到處罰時,該如何反抗呢?可不可以以暴制暴呢? 

托爾斯泰呼籲人們,起來反抗不義的法律制度,但是,卻不要對實施不義的人暴力相向。他說︰

「你我都知道,基督教的根本精神,就是叫我們去愛別人。『伸出你的臉,愛你的敵人』這一句話,最能表達這種愛的精神。……  
『邪惡的人,不可去抵抗他』,這句話,實際上的意思是叫我們,『不可以用暴力來抵抗邪惡的人,以暴制暴的話,就違反了愛的精神』。我看,再也沒有別人,像耶穌基督這樣,說得這麼直接了當,這麼清楚明白。」5 

托爾斯泰除了反躬自省,還自我實踐。他常常寫文章批評政府,批評教會,兩者都將他視為異端,他仍不為所懼。托爾斯泰是個伯爵,擁有廣大的財富;他更是一位飲譽全球的文學家,遠近的慕名造訪者,絡繹於途。 

像這樣集權勢、名望、財富於一身的人,卻說出這樣發人深省的話︰

「我們都是兄弟,但為什麼每天早上,總是有一位兄弟,或一位姊妹,到我的房間來,替我把尿壺拿到外面倒掉呢?」6 

晚年,他不想再讓人來服侍,他要過一個簡單的農夫生活,自己工作,維持自己的生活。最後,他拋棄了一切財富,離家出走,而病倒在一間鄉下的火車站,與世長辭。 

任何偉大的思想,光說不練,那是沒有用的。托爾斯泰的力行哲學,甘地最是推崇︰

「托爾斯泰拋棄了財富,放棄了世俗的享樂,寧願過著鄉野農夫的日子。他宣揚自己的主張,又能身體力行,這就是托爾斯泰偉大的地方。」7 

甘地發展成非暴力行動哲學

托爾斯泰這套「非暴力思想」,到了甘地手中,不再只像梭羅那樣,湖邊築屋,遺世獨立;也不像托爾斯泰,老來離家出走,尋求自我實踐。甘地把它發展成一套積極的、入世的、戰鬥的行動哲學,而運用到政治舞台上。 

剛開始,甘地在南非領導當地印度人,起來反抗英國的不合理待遇,那時,他把他們的運動稱作「消極抵抗」(Passive Resistance) 

消極抵抗?這個名詞,字面上的意思太軟弱。後來,甘地就懸賞,請大家集思廣義,替正在推行的運動取一個適切的名詞。後來,有人想出了一個印度名詞,甘地再三斟酌,而成為「撒提阿格拉哈」(Satyagraha) 

這個字,是由兩個印度文「撒提阿」(Satya,真理)與「格拉哈」(Agraha,堅持)合成,英文翻作「堅持真理的力量」(Holding Fast to the Truth)。甘地曾解釋道︰

「從此以後,我就把我們的運動,叫做『撒提阿格拉哈』,它的意思就是,一股來自真理、愛與非暴力的力量。原來的『消極抵抗』,我就不再使用了。」8 

        那麼,如何去推動「撒提阿格拉哈」的運動呢?甘地說︰

       「撒提阿格拉哈運動若要成功,須具備三個要件︰

      1)撒提阿格拉哈運動者,對於那些反對他們的人,心中沒有絲毫仇恨;

      2)運動訴求的主題,必須是真實而具體的;

       3)撒提阿格拉哈運動者,必須忍受苦難,堅持到底。」9 

甘地創造這個名詞,主要目的是,替「非暴力」穿上印度的外衣,以爭取廣大印度人民的認同,其實,它的本質就是非暴力。 

甘地討論非暴力時,特別強調,「強者的非暴力」與「弱者的非暴力」,兩者大不相同。他認為,後者是消極的、被動的、馴服的,明明懷恨在心,卻不敢抵抗,而又虛偽的自稱非暴力。 

這不是真正的非暴力。甘地眼中,真正的非暴力,是強者的非暴力,也就是,積極、主動、戰鬥,它的力量來自愛,它勇於抵抗,但又不加害對方。

 

甘地指出,弱者的非暴力,其實就是懦弱。 

一九二○年,甘地還說過贊同暴力的話,你相信嗎?

「假如在暴力與懦弱之間,只有唯一的選擇的話,我一定會建議你選擇暴力。」10 

甘地居然主張暴力?且慢,我們再聽他解釋︰

「我寧可要印度人民,拿起武器,起來反抗,維護國家民族的尊嚴,也不願意看他們那樣懦弱無助的、眼睜睜的任國家民族遭受侮辱。」11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第7章 非暴力干預的方法(22)(23)(24)(25)(26)《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

非暴力實踐者---王康陸

第4章 經濟性的不合作方法--經濟杯葛(11)(12)(13)《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