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遭人誤解的非暴力(3)
第一章 遭人誤解的非暴力(3)《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上篇》 江蓋世
鐵蹄下的非暴力抗爭
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五年,丹麥人以非暴力反抗納粹德國,其中,一九四四年,他們在首都哥本哈根發動一場總罷工;
一九四○到一九四五年,荷蘭人以非暴力抵抗納粹佔領,其中,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三以及一九四四年,他們發動過三次大規模的罷工;
一九五三年,東德六月抗暴風潮,當時,他們的婦女,就在真納
( Jena ) 一地,以肉身之軀,坐在蘇聯坦克前面,阻擋其前進;
一九五三年,蘇聯境內許多集中營的政治犯(尤其是伏爾庫達
( Vorkuda ) 一地),舉行罷工示威。後來,蘇聯囚犯在牢裡的待遇,才得到大大的改善。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匈牙利革命期間,除了軍事對抗以外,人民運用總罷工,或大規模的非暴力反抗活動,展現他們的力量;
波蘭人民,以人民的力量,迫使波蘭政權走向民主化。10
如果你認為,獨裁者只迷戀暴力,以為光靠暴力,就可以使人民乖乖聽話,不敢反抗,那你就錯了。
希特勒是獨裁者,但他卻深知,征服別人,不能完全靠武力,還要使對方屈服,讓他們接受,你們失敗了,我是你們的主人,不要再反抗了。
從下面這段歷史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希特勒制訂納粹德國佔領東歐國家的政策,主要的目的是要屈服對方的反抗意識。他指出︰
「我認為,如何統治被佔領區的人民,這當然是一個心理戰的問題。
統治者不能光靠武力來統治人民。不錯,武力是很重要的,可是,好比馴獸師在訓練野獸時,要讓牠們感受到,我是你們的主人。同樣的,我們對於佔領區的人民,也要使他們有同樣的心理感受。
我們一定要使他們清楚,我們就是勝利者……」11
所以,只要人民拒絕屈服,縱然兵臨城下,或大軍入境,統治者就達不到征服的目的。非暴力可說是,拒絕當順民的人,手中最好的武器。
前面我們說過的,人民面對暴力獨裁的統治者,揭竿起義,成功機會渺茫,但他們卻可以選擇非暴力為武器,來騷擾統治者,或癱瘓統治者,而迫使統治者坐下來談判。
若從這個觀點來看,以非暴力來對付獨裁者,仍不失為有效的方法。
金夏普對這點,作了有力的註腳︰
「這些例子顯示,人民展開非暴力抗爭時,並沒有充分的準備,充分的計劃,或事前的訓練。
但是,他們這種非暴力行動,仍然意義深遠,因為他們至少證明了一項常被忽視的事實︰在某一種特定的情況下,用非暴力行動來反抗獨裁政權,這是可行的;有時,人民甚至有辦法迫使對方讓步,而得到局部的勝利。」12
甘地碰到原子彈
甘地運用非暴力,對內解決內部問題,如印回衝突;對外抵抗英國,爭取獨立。
有人會問︰甘地的非暴力,是一項有效的武器,但那是半個世紀以前的武器,能適合今日的核武時代嗎?
當然,這個問題把它縮成最簡單的話,就是︰你說非暴力好,可是碰到原子彈,還管用嗎?
甘地晚年時,就有人問他這個問題。
我們聽聽甘地如何巧妙的回答︰
「我不會跑去躲起來。我會跑到空曠地,就讓那飛行員看到我,讓他知道,我對他沒有一點點惡感。當然,我知道他飛那麼高,不可能看到我們的臉。但是,我們內心的善意––保證他不會受我們傷害––必定直上雲霄,開啟他的雙眼。」13
的確,這問題問的絕,甘地也答的妙。甘地不是空思想家,也不是人道主義的笨蛋,當敵人準備投擲原子彈時,還信心十足的跑去曠野,叫九霄雲外的敵人了解他的善意。
他回答的重點應是,核戰未爆發前,我們就得想盡各種可能的和平方法,解決危機。
戴爾頓列羅伊在他的《非暴力心理學》一書中,分析如下︰
「其實,甘地大可機智的答道,我不會笨到原子彈飛到我的頭上來,才趕緊採取非暴力行動。
當然,衝突會大到爆發核武戰爭,一定是拖延到某一段期間,所以,愈快去處理衝突,愈能找到解決之道。」14
非暴力是過時的產物?
不對。它不但沒過時,而且愈來愈重要,不但替國內的反對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以解決衝突,如︰
––民事不服從,打擊統治者威信;
––罷工或經濟不合作,癱瘓統治者的經濟;
––文官拒紀服從上級,阻撓政府機器運轉;
––軍警人員抗命,削弱統治者鎮壓人民的能力。
非暴力在這「相互保證毀滅」的核武時代,也替國際間的衝突提供了解決的方法,如︰
––貿易禁運;
––凍結他國資產;
––經濟抵制;
––取消經濟合作計劃;
––取消政治訪問;
––降低或中斷外交關係;
––國際仲裁;
––開除國際組織會籍。
非暴力的方法,種類繁多,在此只是列舉一些而已。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只要人類發明的武器愈精良,相互毀滅的程度愈高,那麼,非暴力將不會是過時的古董,而是追求和平的嶄新鑰匙。
主張非暴力無用論的人,或認為非暴力只有在特定時空環境的人,在此,我願意不厭其煩的再重述一遍,上面我們討論的重點︰
––甘地的偉大,在於他生前的非暴力行動,奠正了日後非暴力的理論基礎;而若說「少了甘地,印度就獨立不成」,這是過度神化的結論;
––非暴力碰到民主政治,較易成功,遇到獨裁政權,也有特定的功能;講民主的紳士,有殘酷的一面,搞獨裁的暴君,也懂得「光靠武力,不能使人民屈服」。
––非暴力沒有過時,反而日新月異;非暴力可用於國內紛爭,也可用於國際衝突。
附註:
1
Judith M. Brown, GANDHI: PRISONER OF HOPE, p.385
2
Ibid., p.387
3 Robert
Seeley, THE HANDBOOK OF NONVIOLENCE, Westport
CT : Lawrence Hill, 1986, p.243
4
Gene Sharp, GANDHI AS A POLITICAL STRATEGIST, p.12
5
See Robert Seeley, THE HANDBOOK OF NONVIOLENCE, p.207
6
Ibid., p.206
7
Ibid., p.243
8
Ibid., p.167
9 Gene
Sharp, in Bruyn & Rayman (ed), NONVIOLENT ACTION AND SOCIAL CHANGE,
p.246
10
Gene Sharp, GANDHI AS A POLITICAL STRATEGIST, p.16
11
Adolf Hitler, in Gene Sharp, Ibid., p.149
12
Gene Sharp, GANDHI AS A POLITICAL STRATEGIST, p.16
13
Mahatma Gandhi, in Leroy H. Delton, THE PSYCHOLOGY OF NONVIOLENCE,
p.1
14
Leroy H. Delton, THE PSYCHOLOGY OF NONVIOLENCE, p.1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