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展現的力量(17)

第五章  展現的力量(17

《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上篇》 江蓋世

第五章  展現的力


黃榮燦木刻版畫〈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當獨裁統治者把被統治者,看成「非我族類」時,人民發動非暴力抗爭,企圖「感化」統治者,但是,因為雙方的信仰規範,基本價值,差距太大了,最後,人民往往面臨殘酷鎮壓的命運。相片來源:http://yushantv.blogspot.tw/2007/02/228_18.html


甘地雖然強調「化敵為友」的重要性,但當我們褪去了宗教的、道德的色彩,了解上面的分析,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感化壓迫你的人,的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一般人誤以為,非暴力是軟弱無力的,只有挨打的份,其實,一旦你展現非暴力的力量時,這力量是非常堅強的,它甚至可以使統治者陷於癱瘓,動彈不得。 

當對方的鎮壓愈殘暴,非暴力反彈的力量也就愈強大;暫時的挫敗,是累積下一次成功的基礎。 

非暴力理論,並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條主義,它容許行動者,為了保存實力,而暫時撤退,或進行談判時,略作妥協。 

當對方也非暴力來對付我們時,我們仍應堅守原先的計劃,繼續抗爭。 

統治者的權力來源  

為什麼統治者握有政治權力? 

據金夏普教授指出,因為統治者擁有下面六項來源︰

        (1)   權威︰被統治者接受統治者的權威;
        (2)   人力︰願意臣服於統治者的人數之多寡,及人民團體願意與統治者合作的程度與範圍;
        (3)   知識技術︰被統治者提供知識給統治者的意願;
        (4)   意識信念︰被統治者的心理上、信念上、意識上、習慣上,對統治者服從的關係;
        (5)   物力︰被統治者提供統治者物力的多寡,如財貨、交通工具、自然資源等;
        (6)   制裁︰統治者手中所擁有的制裁工具的種類與強度,如軍隊、警察。

因此,針對上述六項來源,統治者若得到愈多被統治者的合作、支持、與服從,那麼,他就擁有愈多的政治權力;反過來,被統治者愈是不跟他合作、不去支持他、不服從於他,那麼,統治者的權力就愈小。 

非暴力之所會產生力量,就在於它使人民精神武裝起來,向統治者提出要求。若統治者不答應要求,則撤回原來對統治者的合作、支持及服從,從而削減統治者的政治權力,改變了原有雙方的權力關係。 

        當我們說,非暴力是有力量的,它能使我們成功,這個「成功」的意思是,當非暴力行動展開後,對方會因你的抗爭行動而讓步。這種讓步的情形,依金夏普教授的分類,可分為四種︰

        (1)   感化(Conversion)︰對方被你的抗爭行動感動,而作讓步;
        (2)   和解(Accommodation)︰對方雖無動於衷,但因你抗爭議題不太重要,或他繼續頑抗下去,將來會輸得更慘,而不得不對你讓步;
        (3)   強制(Coersion)︰對方不但無動於衷,還想蠻幹下去,但整個局勢他已無法控制下去,只好被迫讓步,接受失敗。
        (4)   瓦解(Disintegration)︰原有的統治體制完全崩潰瓦解,甚至連向人民承認失敗的組織都不存在了。 2

感化  

在甘地眼裡,非暴力行動的目的,不但要解放被壓迫者,更要去解放那些壓迫者。因為那些人,其實也被自己的制度或政策綁手綑腳,才為害人民。因此,甘地強調,我們要感化敵人。 

        一九三○年,甘地曾寫一封信給當時的印度總督,信裡說︰
「我唯一的企圖,就是要透過非暴力,去感化英國人民,並讓他們睜開眼睛,看看他們對印度究竟做了些什麼壞事。」

        此外,在另一封信,甘地又說︰「撒提阿格拉哈運動者的目標,不是要去強制壞人,而是要去感化他們。」4

化敵為友,是何等崇高的境界,但實際上,又談何容易? 

宗教衝突、種族暴動、兩派內戰……等,能夠不訴諸暴力,而以「感化」來解決彼此間的紛爭嗎? 

        怎樣的情況下,非暴力行動者才能成功的感化對方?金夏普教授列出下面五項外在因素︰

       1)利害衝突的程度。若非暴力行動者抗爭的議題,與對方的利害衝突愈小,愈容易感化對方;

       2)社會差距。若對方把非暴力行動者越看成自己的同胞,那麼,就越容易受到感化;

       3)對方的人格結構。若碰到對方是感情豐富的人,比較容易因非暴力行動者的受苦受難而態度改變,受到感化。

        4)信仰規範。若雙方有相同的,或較接近的宗教信仰、行為規範,那麼,非暴力行動者就比較容易感化對方。

       5)第三者的角色。若對方很在意社會上其他廣大的第三者所持的態度如何,或廣大的第三者看到非暴力行為者遭到鎮壓的慘狀,反應激烈,那麼,對方就比較容易受到感化。

甘地雖然強調「化敵為友」的重要性,但當我們褪去了宗教的、道德的色彩,了解上面的分析,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感化壓迫你的人,的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想發動非暴力抗爭來感化對方,可是你們雙方的利害衝突太大;對方把你們當做「非我族類」看待;對方是虐待成性的暴君獨夫;彼此信仰規範,大不相同;而社會上廣大的第三者又漠不關心,這種情形下,你還期望「化敵為友」,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你要做的應是,再向對方施加更大的壓力,以迫使對方不得不跟你「和解」,而不要自怨自嘆為何無法感化對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第7章 非暴力干預的方法(22)(23)(24)(25)(26)《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

非暴力實踐者---王康陸

第4章 經濟性的不合作方法--經濟杯葛(11)(12)(13)《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