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準備行動與維持紀律(16)
第四章 準備行動與維持紀律(16)
《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上篇》 江蓋世
尼古拉鮑伯利可夫將軍(General-Governor Nikolay Ivanovich Bobrikov,1839–1904),帝俄時代,沙皇派駐芬蘭的總督。鮑伯利可夫將軍的獨裁統治,為芬蘭人民深痛惡絕。統治芬蘭期間 ,他會故意製造暴力事件,藉此找到理由,來殘暴的鎮壓芬蘭人民。1904年6月16日,他遭芬蘭反抗人士尤金蕭曼(Eugen Schauman)暗殺而身亡。相片來源:
|
如何應付挑釁
前面提過,非暴力行動者主要的目的是,爭取廣大第三者的同情與支持。
統治者為了取得正當的鎮壓藉口,更為了使大眾對行動者產生反感,他們常常挑釁,以誘使這邊耐不住氣,而訴諸暴力。
甘地就說的很清楚︰
「如果你訴諸暴力的話,就等於上了英國政府的圈套了。」24
威廉羅勃米勒(William Robert Miller)也告訴了我們,沙皇時代,俄國人怎樣挑釁芬蘭獨立運動人士︰
「帝俄沙皇時代,芬蘭獨立運動人士,想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來獨立建國。當時,派駐芬蘭的俄國總督尼古拉鮑伯利可夫將軍(General Nicholai I. Bobrikov),就安排一些專門挑釁的特務(俄國秘密警察僱用的),故意製造暴力,反抗俄國人,或唆使芬蘭人民,使用暴力對付俄國人。他這樣的作法,就是要得到很好的藉口,以進行殘暴的鎮壓。」25
非暴力行動者千方百計的去維持紀律,但對方派來的特務,卻處心積慮製造暴力事件,他們的作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1)散播謠言,挑起雙方仇恨;
(2)向示威隊伍指揮挑戰他的權威;
(3)藉故爭辯,影響指揮系統;
(4)滲入決策圈內,誘導訴諸暴力的決策;
(5)在隊伍外圍,惹事生端,嫁禍於人。
面對這些特務的挑釁,只要行動中的參與者,對非暴力的原則與該項行動計劃了解得越清楚,愈不容易受到特務挑釁。當大家堅守非暴力,而某人卻喊打喊衝,這時,他的身分極易暴露出來,也就不易得逞。
在非暴力行動中,若有人唆使他人使用暴力,或自己製造暴力,那麼,他就是該項行動中的「破壞者」,因為他違背了大家共同信守的非暴力原則。
比方說,雙方對峙時,有人突然從我方隊伍中向鎮暴警察投擲汽油彈,那麼,他絕不能被當作英雄,更不是勇者。他是「破壞者」,因為他的作法,正好提供了對方施加殘暴鎮壓的藉口,而且,他的暴力把我們原來的高貴訴求,給模糊掉了,使廣大的第三者不易站在我們這邊。
因此,當我們不再把暴力反抗者視為英雄,當作應鼓勵的對象,那麼,對方所派來的特務,就越難發揮他破壞的功能,他也就越容易曝光,而降低了對方激起我們訴諸暴力的機會。
毀物不傷人,仍然是暴力
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一個經常被人混淆的問題。
有的人振振有詞的說,我砸爛警車,拆掉警察局招牌,但沒有傷到半個人,這也算是非暴力!
破壞對方財物,但不傷害對方半根毫毛,這不算是非暴力吧?
一九八○年以來,歐美一些激進的婦女解放運動成員組織起來,以反對男性的暴力,並對那些誘使男性對女人施暴的淫書、春畫、錄影帶等,加以暴力破壞。她們甚至縱火焚燒販賣這些色情刊物的商店,並強調,他們破壞的是東西,而不傷害任何人。26
她們的出發點或許是正義的,但實際上的行為卻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縱火罪,很難保證過程中不會有人員傷亡。這種以對方的生命作冒險,無論名義上怎樣冠冕堂皇,也很難稱得上是非暴力的。
這種破壞財物的行為,嚴重的削弱了非暴力行動的力量。金夏普教授足足列了九點理由,說明了兩者不同的地方︰
(1)破壞對方財物,如炸毀橋樑、搗爛工廠設施等,可能會傷及對方與無辜民眾,甚至導致死亡,而非暴力是絕不施加任何肢體暴力,又積極的保護對方及無辜者的生命;
(2)破壞對方財物時,萬一被發現了,可能被迫對那些告密者、警衛、士兵或普通過路人施加暴力,防止計劃失敗。但是,非暴力行動者自始至終都要嚴守非暴力;
(3)破壞財物行動,必須暗中進行,執行者往往心有恐懼,而對方也摸不清你的計劃,一旦他們遇到打擊,就可能施加殘暴鎮壓,但是,非暴力卻講求開誠佈公,無畏無懼;
(4)破壞對方財物行動,一起動手的人相當有限,但是非暴力行動卻要求廣大的參與;
(5)非暴力行動者深信,自己所投入的行動是正義的,這種信心,對成功的幫助很大。反過來,破壞他人財物,則很難給自己一個合理化的信念。
(6)非暴力是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挑戰,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是,你若破壞對方財物,你是以人挑戰對方的東西,這跟非暴力是以人對人的挑戰關係截然不同;
(7)非暴力行動者,他著重的是使被壓迫者撤回對壓迫者的同意,而改變權力關係,但是,破壞財物的行動卻把目標擺在破壞東西,而打擊對方,兩者基本的出發點不同;
(8)非暴力行動,是要爭取廣大的同情與支持;但是,破壞財物的行動,有意無意間,難免造成無辜的傷亡,而減少社會大眾的支持與同情;
(9)採取破壞財物行動,常使對方的鎮壓師出有名,而對方若過度施暴,受害者也許不限於破壞財物的人,可能還包括一般無辜大眾。這種情形下的鎮壓,不一定會動搖對方的權力基礎;相反的,如果堅持非暴力的紀律,對方鎮壓愈厲害,引起的社會大眾的反彈愈嚴重,也愈能改變雙方的權力關係。27
附註:
1 Martin Luther King, in
Gene Sharp,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p.472
2 Gene Sharp, Ibid., p.497
3 Bertrand Russell, in
James Hinton, PROTESTS AND VISIONS`PEACE POLITICS IN TWENTIETH CENTURY BRITAIN,
p.167
4 Richard B. Gregg, THE
POWER OF NONVIOLENCE, p.143
5 Feminism and Nonviolence
Study Group, PIECING IT TOGETHER: FEMINISM & NONVIOLENCE, p.30
6 Richard B. Gregg, THE
POWER OF NONVIOLENCE, pp.152-153
7 Gandhi, in Gene Sharp,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p.513
8 Gandhi, in Gene Sharp,
Ibid., p.513
9 Gandhi, in Gene Sharp,
Ibid., p.513
10 Leo Kuper, PASSIVE
RESISTANCE IN SOUTH AFRICA, p.243, in Gene Sharp, Ibid., 512
11 Leo Kuper, in Gene
Sharp, Ibid., p.514
12 Napoleon Bonaparte, see
Richard B. Gregg, THE POWER OF NONVIOLENCE, p.68
13 Gandhi, in Gene Sharp,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p.616
14 Adam Roberts, BUDDISM
AND POLITICS IN SOUTH VIETNAM, in Gene Sharp, Ibid., p.628
15 Gene Sharp, Ibid., p.630
16 Gene Sharp, Ibid., p.635
17 Ibid.
18 Gene Sharp, Ibid., p.619
19 Ibid.
20 Coretta Scott King
(selected) THE WORDS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p.74 21 Gene
Sharp,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p.631
22 Richard B. Gregg, THE
POWER OF NONVIOLENCE, p.69
23 Gandhi, in Gene Sharp,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p.622
24 Gandhi, in Gene Sharp,
Ibid., p.594
25 William Robert Miller,
NONVIOLENCE: A CHRISTIAN INTERPRETATION, in Gene Sharp,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p.593
26 Feminism and Nonviolence
Study Group, PIECING IT TOGETHER: FEMINISM & NONVIOLENCE, p.42
27 Gene Sharp,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pp.609-61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