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準備行動與維持紀律(13)
第四章 準備行動與維持紀律(13)
《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上篇》 江蓋世
「種族平等議會」(The Congress of Racial Equality)是196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一個重要組織,強調以非暴力手段,爭取平權。圖中情景,發生在1965年8月24日,美國「種族平等議會」成員,在市政廳進行一場非暴力抗爭,警察試圖將他們抬離現場。相片來源:http://blogs.laweekly.com/informer/2009/08/today_in_photographs_august_24.php
非暴力的紀律
一個人使用非暴力,並不等於他擁有了一張成功的保證書,他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
(1)他可能經常挫敗,或短期內看不到成功的曙光;
(2)他面臨各種損失,如經濟上的損失,或身體上的打擊,或喪失自由,甚至賠上生命。
(3)他可能禁不住對方的打擊,而無法堅守非暴力原則,而以暴力相向,從而原來的正義訴求被暴力陰影蒙蔽而不彰。
非暴力行動者講求紀律,因為,紀律愈嚴格,行動者愈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就是說,只有維持住紀律,非暴力才能展現它的力量。
拿破崙曾說過,打贏一場戰爭,相關的因素很多,但其中,紀律的因素佔了百分之七十五。12
非暴力抗爭,跟武裝戰爭一樣,也是強調紀律的。
雖然我們不必把甘地的言論,句句都作真理,但下面這段談話,我們卻不可不讀︰
「如果你們不去學習鋼鐵般紀律的本質,那麼,光靠非暴力行動就想使四萬萬人民獲得自由,這是不可能的。非暴力的紀律,不是由外強加在一個人的身上,它是內在產生的自我約束。缺少必要的紀律,非暴力只是一項美麗的包裝而已。」13
非暴力行動者必須想盡辦法維持紀律,而不能存有僥倖的心理。
也許,你帶領的人有一些街頭非暴力抗爭的經驗,也許你碰到的對手很差勁,也許行伍中,剛好沒有人從中挑釁,也許你處的社會,人人都有宗教上或道德上的非暴力信念……,但是,一旦上面某一項因素剛好並不是這樣,一場非暴力行動可能演變為雙方棍棒齊飛,催淚彈與汽油彈你來我往的場面。
非暴力行動惡化為流血暴動,將使原本高貴的訴求被模糊掉,如對方所壟斷的傳播媒體大肆報導警方遭到「暴民」攻擊後,人員傷亡多少,建築物及車輛損毀多少;再者,非暴力行動所要爭取的廣大第三者,更因暴力事件爆發,而對我們這邊望而卻步,不敢支持。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六日,美國紐約哈林區一位非執勤警察,持槍打死了一個黑人少年。
七月十八日,黑人「種族平等議會」(The Congress of Racial Equality)動員遍佈各大城市的分會,群聚紐約,舉行一場示威,他們要求成立一個民間的調查委員會,調查警察的暴行,並且要求警察局長下台。
當天,約一百多名黑人首先聚在哈林警察分局前,坐在馬路示威。警方數度想把示威者驅離馬路,但沒法成功,最後只好逮捕帶頭的領導者。這時,示威群眾聽到領導者被捕,有的人還遭警察毆打。這下子,其餘的示威者再也按捺不住,便向警方丟磚頭、玻璃瓶,後來,空中飛來一枚汽油彈,掉在一輛警車上面。警方見狀,竟開槍還擊。於是,一場暴動便開始了,消息傳開,紐約各處的黑人區也爆發流血衝突,就這樣,持續到了第四晚,暴動才告結束。
事後檢討,如果「種族平等議會」的領導者沒有被捕,或者,留在現場的靜坐示威者堅持非暴力的紀律,那麼,可能不會引發這場蔓延四天的暴動。
不幸的是,暴動發生了;更不幸的,整個社會的焦點不再集中於警察開槍殺人的暴行,也不再關切怎樣成立民間調查委員會了。
維持紀律的方法
非暴力是一套簡單的行動哲學,它要求人遭到打擊時不暴力反擊,而依然微笑挺進;可是,它也是一項高難度的藝術,它要求行動領導者在面對打擊時,拿捏得住群眾心理,而維持非暴力的紀律。
雖說它是一項高難度的藝術,但只要領導者與參與者彼此間溝通愈充分,參與者愈深入了解非暴力的原則與行動的計劃,指揮系統愈明確,那麼,就愈容易完成一項漂亮的非暴力行動。
維持非暴力紀律,有下面幾種方法,我們逐項的討論:
1· 呼籲與聲明
非暴力行動的領袖或幹部,常在展開行動之前,或就在行動現場,以口頭呼籲或散發聲明稿,要求參與者維持非暴力紀律。
一九三三年五月八日,越南佛教徒為了宗教自由,發起一場示威,竟遭政府開槍射擊。第二天,當時一位佛教領袖釋譚超(Thich Tan Chau)發表一封公開信,要求全越南的和尚、尼姑及佛教徒,「以秩序井然的、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來保護我們不容侵犯的宗教。」14
甘地、金恩、或一九五二年南非「抗法運動」的領袖們,也都常常在行動之前,發表聲明、或發表演說,呼籲參與者必須遵守非暴力的原則。
可是,這種呼籲與聲明並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在沒有其他條件配合,如強有力的組織、有效的糾察隊伍、參與者充分了解領導者的決心……等,碰到對方暴力來襲,往往這邊就以牙還牙,以暴制暴了。
糟糕的是,有些領導者開始時高唱非暴力,但面對暴警壓境,竟情緒高張,而鼓動群眾大幹一場。更糟的是,有的領導者在現場聲嘶力竭「非暴力﹗」,但一看苗頭不對,一場暴動即將爆發了,又擔心被捕,就中途開溜,把群眾丟在現場,任他們跟軍警對抗。
因此可知,口頭的呼籲與聲明雖然是維持紀律的一種方法,但若沒有其他方法配合,效果並不太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