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準備行動與維持紀律(11)


第四章  準備行動與維持紀律(11

《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上篇》 江蓋世

第四章  準備行動與維持紀律

  

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他是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5060年代,他是個積極的反核份子。 1961218日,他以89高齡,參加一項要求核武裁軍的示威靜坐,而後遭補入獄,關了七天。相片內,一頭白髮,靜坐其中者即為羅素。相片來源:


 
有勇無謀,不足以成事。採取非暴力行動,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 

行動過程中,對行動者的最大挑戰,不是如何承受對方的殘酷鎮壓,而是鎮壓來臨時,怎樣維持嚴格的非暴力紀律。 

這一章,我們就這兩部分加以分析討論。

各種準備工作

非暴力行動,就跟軍事行動一樣,準備愈充分,勝算就愈大;反過來,草率成軍,不教而上陣,往往打不過訓練有素、嚴陣以待的對手。 

不管是百萬人大示威,或一小撮人的靜坐抗議,或甚至只是一個人的孤軍奮鬥,事前的計劃與準備,較能保證你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如何搜集各種資訊、如何選擇適當的訴求、如何決定行動的地點、如何訓練、如何組織行動的隊伍、如何下達最後通牒……這些通通需要計劃與準備。甘地就是個中高手,他尤其重視非暴力行動的準備工作。 

要是碰到突發狀況,例如我們的領袖突然遭到逮捕,為了表示抗議,要採取立即的反應,如大規模的示威,這怎麼有可能好好準備呢? 

事實上,非暴力行動的領袖平日就應準備,一旦狀況發生,如自己遭到逮捕,就該有第二順位的幹部,接續非暴力運動的推展,甚至平日就準備好,一旦第一線領袖被捕,應該如何應付突發狀況。再者,平常的組訓工作,就該對突發狀況有事先的沙盤推演,才不至於遇事手足失措,主動權落入對方手中。 

以下,我們逐項討論各項準備工作。


1· 搜集資料 

一九一七年,印度北部有個地方叫查姆帕蘭 ( Champaran ),當地盛產一種專門製造靛青染料的植物。當時,那些靛青佃農備受地主剝削與壓榨。有一天,一位佃農跑去找甘地,訴說他們的痛苦。甘地得知情形之後,便專程前往查姆帕蘭實際了解狀況。 

甘地和他的工作同仁到了當地之後,並沒有立即帶領人民抗議示威,反而花相當長的時間,日復一日的訪談將近八千名佃農,並記錄下他們遭到地主剝削的情形。最後,他擁有了相當完整的資料,而事實也證明了,佃農確實遭到了嚴重的剝削。甘地這時才開始教導人民如何進行非暴力抗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沒有搜集充分的資料,不要貿然從事非暴力行動。因為,非暴力是對付不義的,若是我們所訴求的目標含有不義的成分,如要求特權,或含有詐欺成分,如捏造對方的缺點,那麼,縱然你發動非暴力抗爭,一旦事實真相被抖出來,你的道德性降低,對手的正義面相對提高,這樣的話,你的抗爭行動較不易成功,也不符合非暴力「以正義對抗不義」的原則。 

2· 選擇具體而明確的訴求 

非暴力的目的,並不是要消滅對方,而是要爭取平等談判地位,解決雙方的衝突。 

如果你提出一個包山包海的訴求,結果很可能是你高估自己的實力,因為對方根本就不可能接受。或者是,縱然對方在你的非暴力抗爭下,被迫坐下談判桌,但抽象的、包山包海的,如自由、民主、司法獨立……等訴求,不利於實際的談判。 

非暴力行動者應衡量自己的實力,提出一項或幾項具體而明確的訴求,贏得勝利後,再提出其他的訴求,再贏得勝利……這樣以少積多,積少勝成大功;最好不要一下子就提出太多的訴求,這樣只會增強對手頑抗的意志,更難達到全面的勝利。 

一九三○年甘地領導「食鹽長征」,他的訴求很具體而明確––廢除「食鹽法」,讓印度人民人人都可以自由製鹽。他在海邊抓起了一把鹽之後,全國各地的人民群起傚尤,也公然違法製鹽。英國當局不得不逮捕甘地。甘地遇捕,他的幹部則隨後跟進。英國當局愈抓愈多人,最後,大英帝國只好低下頭來,跟他的被統治者的領袖進行談判。 

這一段歷史,主題雖是鹽,應是與獨立建國無關的議題,但是這段「食鹽長征」,卻是印度獨立運動史上波瀾壯闊的一頁––成千上萬的印度人民被動員起來,集體反抗他們的殖民統治者。 

推動美國民權運動的金恩,也曾檢討,訴求太多,焦點就會被模糊掉了。他說︰
「我們過去所犯的嚴重錯誤,其中有一項,就是我們把力量太分散了。我們曾用盡心力去攻擊各種種族隔離政策,卻沒有挑選一項主要的議題,作有效的打擊。」1 

3· 決定適當的地點 

一般人的觀念,搞示威遊行,最好去大城市,尤其是鬧區,人多,場面大,效果才好。 

其實,什麼地點最適當並沒有一定的原則,這要看你所處的情況,與你希望達到什麼效果,才來決定那裡才是最佳的非暴力行動地點。 

前面,我們已提過甘地「食鹽長征」的例子,這兒,我們再作另一方面的分析。  

甘地食鹽長征的目的地,是在印度西部孟買灣(the Gulf of Bombay)的丹地(Dandi)海灘。甘地為什麼要挑選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偏僻海灘?為什麼不在大港口的海岸製造鹽呢? 

一九三○年三月十二日,甘地從阿美達巴德 ( Ahmedabad ) 出發,率領撒提阿格拉哈運動者徒步走了二十四天,四月五日終於抵達了丹地。他何苦要率眾長途跋涉兩百英哩,來這個地點呢? 

讓我們聽聽金夏普教授的分析︰ 

「甘地挑了孟買灣邊的丹地,這個地方知道的人不多,也沒什麼特別意義。值得一提的是,以這地點作目的地,可以使甘地與他的信徒們足足走了廿四天––也就是今日我們稱之為「食鹽長征」––這段期間,他可引起眾人的興趣,而注意到他這項民事不服從的計劃。」2 

    一九六O年代,英國的著名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是個積極的反核份子。有一次,有人提議要在倫敦市中心區舉行一場大規模的反核靜坐示威。羅素則表示反對,他認為,為了效果起見,與其在市中心區靜坐,不如去坐在飛彈發射基地前。他認為去飛彈基地那兒靜坐,有下列三項好處︰

    1)去那兒進行民事不服從的靜坐,很容易得到社會上廣泛的支持;

   2)雖然我們去坐那兒,政府也許嚥不下這口氣,可是一般的社會大眾還不致於對我們懷有敵意。

   3)我們的行動,一般人看來還不像是顛覆的,或搞得像無政府政狀態的。即使是那些漠不關心政治的人,也不造成他們的不便。」3  

前面我們說過,非暴力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要去爭第三者的支持。因此,用這標準去衡量,當我們準備發動非暴力行動時,地點的好壞,就看是不是能引起廣泛的注意與支持,不一定要在大都會,如甘地挑了偏僻的丹地;也不一定要在市中心,如羅素屬意遠離市中心的飛彈基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第7章 非暴力干預的方法(22)(23)(24)(25)(26)《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

第4章 經濟性的不合作方法--經濟杯葛(11)(12)(13)《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

非暴力實踐者---王康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