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非暴力的基本原則(10)


第三章  非暴力的基本原則(10

《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上篇》 江蓋世



1905122日,即俄曆19日,加彭神父(Father Gapon)領導三萬多名俄國工人,聚集聖彼得堡冬宮廣場,向沙皇請願,要求改革。最後,沙皇軍隊朝示威群眾射殺,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史稱「血腥星期日」(Bloody Sunday






這場血腥鎮壓,改變了革命者與沙皇的權力關係。廣大的工農開始覺醒,他們不再認為沙皇是仁慈的保護者,他們轉而向革命陣營投以同情,給予支持。當廣大的工農逐漸的不信任沙皇時,也就是沙皇步上敗亡的時候。 

公開的,而不秘密的

暴力組織搞秘密行動,但非暴力組織卻強調公開原則。 

        金夏普教授解釋何謂非暴力的公開原則︰

       「非暴力行動的公開原則,意思是說,這個組織公開的進行他們的行動︰

    ––領導者的姓名及行動,完全公諸於眾,讓大眾及反對他們的人知道;
    ––當面的抗議書,必須有抗議者個人或該團體的簽名;
    ––任何抗議示威,必須公開進行,不可以有詐欺或留一手的手段。
    ––抗議示威進行之前,事先通知對方或警察機關。

通常是用書面方式,告訴他們,我們要舉行抗議示威的日期,地點、時間、參與者的姓名及採取行動的方式。」9 

抗議示威,兩方對陣,為何要完全掀開底牌,讓對方摸清呢? 

請聽甘地的解釋。

他說︰「自由人,是不會參加秘密運動的。」10 

又說︰

「搞秘密的、地下的行動,絕不可能變成廣大的群眾運動,或鼓舞成千上萬的人民參加你們的行列。 

只有公開的向統治者挑戰,公開的展開行動,才能促使全民參與。……如果沒有公開的、非武裝的戰鬥,數以億萬的印度人民,是不可能覺醒的。」11 

一九三○年三月十二日,甘地領導印度人民,長途跋涉二百英哩,走了二十四天,到達丹地 ( Dandi ) 海邊,抓起一把鹽,公開的反對英國的「食鹽法」( The Salt Law )。該法規定,食鹽由政府專賣,人民不得私自製鹽。這段故事,就是史稱的「食鹽長征」。 

甘地從各省挑選了七十八名追隨者,就在出發當天,在他自辦的報紙《少年印度》(Young India)上,把這些追隨者的姓名、年齡、基本資料,通通公佈出來。12 

甘地這種公開的作法,難道不會讓參與者感到困擾嗎?例如,政府不是可以先對被公開的人施加壓力,迫使他們放棄參加嗎? 

非暴力行動者就是以公開來面對政府的壓力,袪除參與者的恐懼。例如,當我們秘密行事,名單保密,他們的特務系統一旦揭發或破壞了我們的計劃,則運動較易受到打擊;可是,人員與計劃公開在陽光底下,習於地下暗察的特務也就無法發揮其作用了。因為,人人都不懼怕,又沒什麼秘密可言?特務的功能不得不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把人員計劃公諸於眾,可以使對方對你產生信任感,他們知道你準備怎麼做,你的領導者是誰,因此,他們較不會因懷疑、猜忌、或生怕破壞,而堅守原來強硬的立場,雙方也較容易擔起對話的橋樑,去解決彼此的衝突。 

再者,開誠佈公比起神祕恐怖,來得更容易爭取廣大的第三者。廣大的第三者若同情我們,支持我們,那麼我們的力量將增強,我們與統治者的權力關係也會改變。 

一八六六年,俄國革命份子企圖暗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Tsar Alexander II),不料,這項暗殺行動卻使俄國的貧下工農舉行一項集會,表明同情沙皇、支持沙皇。革命份子的恐怖暗殺行動,不但沒使工農覺醒,反而使他們更對沙皇效忠。 

一九○五年一月九日,加彭神父(Father Gapon)領導群眾,向沙皇冬宮廣場挺進,舉行非暴力的示威。加彭事先就把他的示威遊行計劃向沙皇照會。可是,沙皇不但不理會人民的請求,還對手無寸鐵的人民進行血腥鎮壓。這就是俄國史上的「血腥星期日」(Bloody Sunday) 

這場血腥鎮壓,改變了革命者與沙皇的權力關係。廣大的工農開始覺醒,他們不再認為沙皇是仁慈的保護者,他們轉而向革命陣營投以同情,給予支持。當廣大的工農逐漸的不信任沙皇時,也就是沙皇步上敗亡的時候。 

非暴力的公開原則使人民對行動者減少懷疑,袪除恐懼,從而產生信任感。當人民決定站在你這邊時,你才有力量去改變社會。 

無畏無懼

非暴力是無畏無懼的。受壓迫者不敢站起來反抗,因為他們害怕遭到打擊。而非暴力則強調主動的承受打擊,從而袪除心中的恐懼。 

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也是甘地的繼承人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曾指出,英國人統治印度的最大力量,是來自印度人民對英國的恐懼。 

造成這種恐懼的來源很多,例如,印度人民害怕軍隊、害怕警察、害怕無所不在的特務、害怕當官的、害怕法律、害怕地主的代理人、害怕債主、害怕失業與挨餓……。13 

尼赫魯說︰「面對這種無所不在的恐懼感,甘地以冷靜而堅定的口吻說︰不要害怕﹗」14

尼赫魯又強調,非暴力的不合作運動,能夠使群眾︰

「感到他們解放了,他們掙脫枷鎖了,他們自由了。曾經壓在他們頭上的恐懼感,已被拋諸腦後,他們挺直了腰桿,他們抬起了頭。」15 

前面我們討論過,非暴力是公開的,是自願承受苦難的。非暴力運動者不會感到自己是卑賤的、次等的、無力的,他會充滿信心,會覺得自己是自由的,他們感受到集體向權威挑戰,他們內部會產生一股力量。 

非暴力行動者碰到鎮暴警察或鎮暴坦克時,他們不會視之為可怕的恐懼,拔腿就跑,反看作是必須承受的打擊,而微笑以對,迎上前去。這種無畏無懼的表現,才是真正的勇敢。 

傳統觀念上,常常歌頌戰場上衝鋒陷陣、殲滅敵人的軍人,稱他們為英勇的戰士;常常歌頌「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刺客,稱他們為謀殺暴君、為民除害的英雄。這種以暴力消滅敵人的作法,被認為是男子漢氣概,是英雄豪傑。 

但是,傑羅姆法蘭克教授(Jerome Frank)則不以為然,他認為,這種男子漢氣概就等於暴力殺敵的觀念,已被非暴力理論打破。他舉甘地領導的印度非暴力運動,及金恩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為例。兩者所處社會不同、傳統文化不同,但他們的非暴力運動,改變了社會上原來對「勇敢」的定義,法蘭克說︰

「他們(非暴力行動者)很成功的建立起一套團體的價值標準,也就是,面臨死亡,仍勇於向前,而不訴諸暴力,這才是男子漢所表現出來的最高勇氣。」16 

一個暴力抵抗者面臨打擊時,他能打就打,打不過就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但是,一個非暴力抵抗者面臨打擊時,他拒絕暴力抵抗,又自願承受苦難,如挨揍、被抓、被關,甚至死亡,但仍堅決的勇往直前。難怪甘地說︰「實行非暴力的人,比使用暴力的人須要更大的勇氣。」17 

最後,讓我們再重述一遍上述七項原則︰ 

非暴力是以愛止恨;非暴力是積極主動;非暴力是對事不對人;非暴力是自我犧牲;非暴力是要爭取第三者;非暴力是開誠佈公;非暴力是無畏無懼。 

非暴力理論本身並沒有力量,唯有按照這些原則去身體力行,力量才會產生,才能改變社會,創造新秩序。

附註:

1  Martin Luther King, in Coretta Scott King (selected) THE WORDS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p.90
2  Soloman & Fishman, in Gene Sharp,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p.789
3  Gandhi, in Gene Sharp, Ibid., p.500 
4  Martin Luther King, in Coretta Scott King (selected) THE WORDS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p.83
5  Mortin Luther King, LETTER FROM BIRMINGHAM JAIL, from WHY WE CAN'T WAIT, p.80
6  Shridharani, in Leroy H. Delton, THE PSYCHOLOGY OF NONVIOLENCE, p.165
7  Tom Wilson, ULSTER CONFLICT AND CONSENT, p.188
8  Feminism and Nonviolence Study Group, PIECING IT TOGETHER: FEMINISM & NONVIOLENCE, p.27
9  Gene Sharp,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pp.482-483 

10  Gandhi, Quoted in Bose, STUDIES IN GANDHISM, p.146, in Gene Sharp, Ibid., p.490
11  Gandhi, Gene Sharp,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p.490
12  Gene Sharp, Ibid., p.483 
13   Jawaharlal Nehru, in Gene Sharp, Ibid., p.783 
14  Jawaharlal Nehru, in Gene Sharp, Ibid., p.783 
15  Ibid., p.783 
16  Jerome D. Frank, in Gene Sharp,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p.790 
17  Gandhi, in Gene Sharp, Ibid., p.45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第7章 非暴力干預的方法(22)(23)(24)(25)(26)《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

第4章 經濟性的不合作方法--經濟杯葛(11)(12)(13)《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下篇》王康陸

非暴力實踐者---王康陸